强国之梦:聚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程开甲

2017-02-28 10:38:00

360截图20170228104009254.jpg


50年前,有这样一群传奇的人,他们与大漠戈壁为伴,销声匿迹,隐姓埋名,却让原子弹爆炸成功。这声来自东方的巨响,让中华扬眉吐气,让世界震惊。

 

  50年后,这群人的卓越代表、一位96岁的老人站在了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的中央,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24位获此殊荣的科技专家之一。

 

  他,就是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开拓者和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

 

  艰苦奋斗出成绩

 

  回望50年多前,那时新中国正处在波澜壮阔发展历程中极不寻常的时期。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地作出了突破国防尖端科技,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决策。那时的程开甲是叱咤学术界的风云人物,早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时期,就已崭露头角,而后怀着科学报国的赤子之心,回到祖国成为南京大学的一名教授。1960年,钱三强亲自点将,将他调进了我国核武器研制队伍。从此,他的名字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他与其他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一道,以身许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远离繁华,苦战戈壁,程开甲参与制定了我国原子弹研制、试验等工作最早的一份纲领性文献,设计了第一颗原子弹百米高铁塔爆炸方案,确定了核爆炸可靠控制和联合测定爆炸威力的方法,前瞻性地谋划了核武器试验研究所的性质、任务、学科、队伍、机构等。在我国核领域一片空白的情况下,程开甲等一批科技工作者通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于19641016日,自主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震惊了世界。

 

  但程开甲并未停止攀登核科技高峰的脚步。第一次空投氢弹试验,第一次地下核试验……这一连串的“第一次”核领域的重大突破,背后都离不开程开甲的不懈努力。程开甲是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他创立中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理论和效应研究,为核武器应用奠定坚实基础,人们称程开甲为中国“核司令”。

 

  无悔奉献为人民

 

  “说起罗布泊核试验场,人们都会联想到千古荒漠、死亡之海,提起当年艰苦创业的岁月,许多人都会回忆起搓板路、住帐篷、喝苦水、战风沙。”程开甲说,“对于我们科技人员来说,真正考验人的却是工作难点和技术难关。核试验是研究所和基地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完成的。”

 

  从1963年第一次踏入有“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到回北京定居,程开甲在茫茫戈壁工作生活了20多年。每次核试验任务,程开甲都会亲自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去检查指导技术工作。他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最危险的爆心。他穿着简陋的防护服,顶着昏暗的灯光进入坑道,一边详细观察询问,一边嘱咐科技人员把现场资料收集齐全,并仔细观察记录每个现象。正是因为有这样顽强攻关、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和在大漠中无声的坚守,才有了填补我国核领域空白的重大科技成果。

 

  真正的科学家不求名利,但真正为祖国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祖国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从全国人大代表到中科院院士,从“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到国家最高科技奖,这些对于程开甲来说无疑是实至名归。但程开甲对此有自己的诠释,“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对整个核武器事业和从事核武器事业团队的肯定。”

 

  这位为国铸盾的勇士,在谈起那段峥嵘岁月时不禁动容,“讲讲我国核武器试验的体会到今天,我觉得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为人民贡献,为国家贡献。”雷霆已经远去,向往和平的人们却永远铭记着那个年代。程老用无悔奉献写下了关于价值实现的壮美篇章,他的故事将继续被传颂,他的精神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奋进、前行。 (中国知识产权报 实习记者 姜伯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